公司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动态
全部 300 公司动态 118 行业动态 115

干货满满(扇子张开角度)折扇张开角度,嚯~这波“扇张力”!,

时间:2025-03-23   访问量:0

3月12日

《宣城日报》“文化之城”专刊

推出第十四期——

《广德:解锁一把扇子的基因密码》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

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郭沫若曾这样赞美制扇工人

本期文化之城

我们一起走进广德

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明德及其后人

解锁一把扇子的基因密码

温馨提示

以下内容为文字版

小伙伴可选择阅读

老字号有乾坤

广德盛产竹子,尤以东亭乡高峰村为甚。村民多以竹为生,其中又以王明德为代表。

与王明德的见面并非在他的工作室,而是在公司的展厅。“年龄大了,前几年接受采访时拍摄制扇的视频太累人,这次只接受采访不拍视频。”听了他的解释后,我们不觉莞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明德

王明德,出生于1949年。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谈起与扇子结缘的60余年,他说,这既是时代和命运的偶然,也是性格和兴趣使然。

奶奶曾告诉他,祖辈是浙江黄岩人,以制扇为生,后逃荒来到了广德东亭乡高峰村,依靠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又重新捡起了老本行。

祖辈制扇的工艺传到王明德这里,已是第四代了。王明德说,十多岁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学做扇子,对于竹林里的竹子,他看一眼就知道生长了几年,适合做什么样的扇子。

然而,王明德的制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前,他搞过运输、炒过茶叶,还干过农机服务,唯独没有机会做回制扇手艺人。直到1988年他才开了家竹器小作坊,第二年注册成立广德明德竹制品厂,发展到后来则是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能吃苦、肯钻研,虽然中间几年干过其他的事,但制扇这门祖传的工艺王明德没有丢下。他坚持“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从选竹砍竹,到打磨贴面,他丝毫不敢马虎,历经百余道工序,终将一根根竹子制成一把把折扇。

可纳凉、可赏玩、可收藏……这些精品折扇曾出现在“日本东京国际消费者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国内外各类展示展销会上,如今陈列在公司的展厅里。

看着展厅里的这些“宝贝”,王明德略显骄傲又带点神秘地告诉我们,在继承家族传统抛光打蜡技艺的同时,他还创新研制出了扇骨制作技艺“贴边里”,这样制作出的扇子不仅有弹性,而且摸起来细腻光滑,看起来跟玻璃一样。

2021年,王氏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而作为王氏制扇第四代传承人的王明德,是第二届“江淮杰出工匠”的获得者、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

就在我们采访结束后,3月17日,从文化和旅游部传来好消息,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王氏制扇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明德入选。

年过古稀的王明德依旧每年坚持纯手工制作少量折扇,他说,以前做扇子是谋生,现在做扇子是爱好,手艺人不能把手艺忘掉。

制扇工序

老工匠有传人

“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登记在厂里花名册上的就有700多人,最多的一天能做2万把扇子。”王明德的儿子王宏兵,作为王氏制扇的第五代传承人,回想起辉煌过往仍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

迁移到高峰村的王氏一脉是个大家族,王宏兵小时候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从小跟在大人后面帮帮忙,打打下手,耳濡目染间他自然学会了制扇这门技艺。

父亲在外面跑市场的时候,王宏兵就在家负责生产,他喜欢做扇子,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扇子。

在王宏兵的记忆里,公司刚成立那几年,纯手工制扇成本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再坚持纯手工制作,公司生存不下去的。

“没有发展就没有传承,公司挣到钱能生存了,传统工艺才能传承下去。”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后,王宏兵尝试着在一些制扇工序上用机器代替人工,降低制扇成本。

这几年,工人制作的折扇虽然没有达到厂里最辉煌时的数量,但每年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仍略有上升。

王明德的儿子王宏兵正在制扇

赚到钱的同时,王宏兵也不忘传承。

王宏兵的女儿王亚凌,大学学的是商贸。读书时没想过回来做扇子,被父亲和爷爷“磨”了大半年后,刻在骨子里的热爱和责任,让这位“90后”最终回到家乡,向父辈们拜师学艺。

虽说小时候在制扇的各个车间长大,也曾拿扇子的配件当玩具,但王亚凌从未真正做过一把扇子。回家学艺,绝非一朝一夕,她清楚地记得每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光“搭面”这道工序,她前前后后学了一两个月才熟练上手,等真正入门已是半年之后的事了。

公司二楼的展厅里,一把硕大的折扇摆在入口显眼处。王亚凌自豪地告诉我们,扇子长2米,有28方扇骨,是她和爷爷、父亲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做成,还上了2019年的广德春晚。

传承了150多年的王氏制扇技艺还能继续走下去吗?当然能。

自2017年开始,每周五上午,王亚凌会来到东亭乡中心小学,给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开展“非遗进课堂”教学。多年来,她已在4000多名学生心中播下了“非遗”的种子。今年9月份开学时,她将要去当地的一所职高教授大一点的学生。

王亚凌说,制扇技艺比较小众,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比较少,她期盼能多教一些学生,让传承之路后继有人。

王亚凌在广德市东亭乡中心小学开展“非遗进课堂”教学

老手艺有前景

中华老字号、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制扇名家企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展示柜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明德折扇过去三十多年获得的荣誉。

“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不能在金字招牌下睡觉。”王家祖孙三代早已达成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纳凉的功能已经淡去,要在扇文化上做文章,赋予扇子新的生命。

这些年,明德折扇从单一的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融合工业设计、旅游商贸等功能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变。在这背后,变的是制扇的思路、理念,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

一次偶然的机会,国内一家演唱会承办方看中了明德折扇,想将其作为“应援”产品。为了赢得合作机会,王亚凌和设计师们动足脑筋。最终,他们经过不懈努力,设计出的一款荧光折扇,让合作方赞不绝口,当即敲定合作。

王亚凌也在这次“创新突破”中找到了明德折扇的出路——成为时尚名品的搭档。此后多年间,她通过与各大时尚品牌合作,进一步打开了折扇的销路。许多知名时尚品牌,如雅诗兰黛、资生堂等都成为了公司的合作对象。

王宏兵也没有闲着在家,他在扇子研发、扇骨工艺等方面不断尝试,铆足劲地提升扇子的附加值,研制出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产品,比如竹子味的香水、植入芯片的扇子……

王宏兵不刷视频,不玩抖音,却能在非遗展演时、各类展销会上,积极学习新理念,尝试用AI工具DeepSeek设计扇面的图案,碰到好的文章、设计理念时,他和王亚凌还会相互分享。

以老字号文化为底蕴,在设计上下功夫,从传统中挖掘新元素,从新时尚里延展扇文化,赋予扇子新的生命,王宏兵说,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

城 事

广德市素有“竹海栗乡”之誉,尤其东亭乡南段的高峰村,因境内丰富的竹资源被命名为“竹海高峰”。近年来,东亭乡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竹产业发展。

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位于高峰村内,选用优质的名贵竹、木材为扇骨,专业生产传统工艺折扇。其家族王氏制扇技艺历经150多年6代人的传承和坚守,产品制作工艺精湛、细腻,具有较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原标题:《嚯~这波“扇张力”!》

上一篇:干货满满(饮料瓶手工乌龟)用瓶盖手工制作,喝完水的一次性纸杯不要扔,废物利用变身好玩的小乌龟玩具,

下一篇:全程干货(麦当劳玩具2020)麦当劳玩具2021年2月,麦当劳新玩具可爱爆了!网友:想要全红婵同款,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