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应用部心理系教授 汤永隆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施婕
深夜拥抱毛绒玩具入眠,早已不是儿童的专属权利。一项由美国玩具品牌发起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成年人保留着童年玩偶,其中约四成人坦言至今仍与其同床共眠。市场研究与消费者行为分析公司Circana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美国毛绒玩具销售额的21%由18岁以上消费者贡献。“对于独居者而言,这类柔软伴侣能提供独特的情感慰藉。”西南大学心理应用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表示。
为探究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寄托方式,汤永隆曾对高校寝室做过专门观察。结果显示:仅极少数学生没有毛绒玩具,多数人拥有两件以上,既包含童年旧物,也不乏成年后购入的新宠。当问及收藏原因,“安全感”成为高校男女生的共同答案。
这项发现与经典心理学研究形成呼应。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团队的恒河猴实验颠覆了传统依恋理论:尽管“铁丝妈妈”提供乳汁,新生幼猴却更愿依偎在无哺乳功能的“绒布妈妈”身边。“接触安慰带来的安全感,是超越生理需求的心理刚需。”汤永隆解读道。美国康涅狄格州临床心理学家芭芭拉·格林伯格从进化视角补充:“人类对安全触觉的渴求始于子宫包裹感,延续于婴儿襁褓期,这种原始需求始终潜藏于基因之中。”
在当代社会压力与人际疏离的双重夹击下,毛绒玩具的治愈功能愈发凸显。“其柔软触感与呆萌形态构成双重安抚,既是孩童的情感替代品,更是成年人的自我疗愈方案。”汤永隆分析称,这类物品通过多感官通道建立睡眠仪式感——绒毛的细腻触觉唤醒放松反应,熟悉气味激活愉悦记忆,特定形态则成为入睡的心理信号。
心理专家普遍认为,这种陪伴模式本身并无负面效应。“只要不引发社交困扰或分离焦虑,就是良性的自我关怀。”汤永隆强调,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过度依赖背后的心理缺失,而非行为本身。他特别指出:“能理性保持与童年自我的健康联结,恰是心理成熟的表征。”他最后提醒,对毛绒玩具定期清洁消毒是此类情感载体使用的关键,毕竟这与玩具主人的健康息息相关。▲